記者胡利強 通訊員張玉娟 張洪華 吳鵬程 申靜 王菁/文
日前,在由省科協、省科技廳和省國資委聯合舉辦的2020陜西省創新方法大賽上,延長石油7個基層創新項目從百余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,躋身全省11強,并有3個項目經專家評審后推薦參加中國創新方法大賽決賽,成為本次比賽最大的贏家。

合抱之木生于毫末,九層之臺起于累土。作為直面生產經營一線實際問題的“尖刀”,“延長軍團”基層科技創新能秀出同儕,他們究竟做“對”了什么?
從“頭痛醫頭”到重視方法
據了解,創新方法是指在創造發明、科學研究或創造性解決問題等實踐活動中總結、提煉出的有效方法和程序,是提高再創新能力與創新成功率的有效工具,一直為世界各國所重視。2008年,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、財政部、教育部和中國科協,聯合啟動了全國范圍內的創新方法推廣工作。

本次大賽中,榆能化公司選送的《循環水泵填料密封漏點消除并降低維護頻率》項目不但入圍全省11強,還將作為全省六強代表參加全國決賽。
該項目負責人吉喆介紹說,公用工程中心承擔著為公司工藝裝置供應高品質汽、水等公用介質的重任,其中給水裝置第二循環水場主要為甲醇、DMTO裝置提供循環水冷卻水。運行過程中,循環水泵出現填料密封泄漏量大、水泵效率降低、維護頻繁等問題,裝置6S管理難度較大。

榆能化公用工程中心工作人員檢查循環水現場
為徹底消除漏點并降低維護頻率,技術人員通過對標交流,先后制定多種解決方案,決定將盤根密封更換為軟填料密封,經過三個月的實踐運行,效果良好,隨后在第二循環水場進行推廣實施。此舉不僅使循環水泵維護頻率由半月一次降低至8個月一次,大大降低了現場操作人員及維保人員勞動強度,提升了水泵運行效率,現場清潔文明生產面貌也得到明顯改善。改造完成后,每年預計節約電費170余萬元。
與之類似的,還有獲得陜西賽區一等獎榆林煉油廠參賽項目《關于汽油精制裝置辛烷值損失大的解決方案》,通過優化反應器催化劑裝填,每年可為公司增效3000萬元以上,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。燃氣集團所屬交通能源公司參賽項目《一種新型LNG加氣站積液池裝置》,則徹底解決了國內常見的加氣站工藝管溝和防護堤積水問題,有效避免LNG加氣站管道保冷失效,提高了加氣站安全運行可靠性。
如果說以前搞小改小革,更多是基于具體問題和技術人員自身經驗的“頭痛醫頭”“腳痛醫腳”,此次大賽中涌現的獲獎項目,則大量采用了TRIZ(發明問題解決理論)創新方法中功能分析、因果鏈分析等系統分析工具,對技術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,同時運用資源分析、矛盾矩陣、物場分析等工具查找創新原理和標準解,最后分析對比得出最優技術解決方案,兼顧了技術實用性和經濟價值。
“創新方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快速識別問題、提出解決方案的思維導圖和通用分析范式,可以讓我們在技術革新中少走彎路,直奔靶心。” 榆煉參賽項目負責人李宗陽介紹說,項目攻關期間,該廠攻關小組通過應用創新方法,提出多種解決方案,并通過查看科技論文和技術分析及與設計院溝通,對裝置各相關技術參數進行分析計算,在較短時間內就確定可以利用現有裝置進行技術優化改造,減少催化劑體積,降低空速,可有效降低辛烷值損失,實現汽油高價值利用。

“通過參加創新方法大賽,我們與各路高手互相切磋學習,進一步認識到創新方法對基層科技創新的重要指導意義,也更有信心為公司持續提高創新工作質量提供支撐。”吉喆表示。
為萬眾創新搭建舞臺賽道
與支撐企業轉型發展全局的戰略性重大科研項目不同,基層科技創新往往直面生產經營一線,側重優化工藝流程,提高裝置運行效率,解決生產經營急需問題等。對這類能夠撬動成本利潤空間的“小而精”“小而美”技術革新,集團各層面歷來高度重視。
榆能化公用工程中心運營經理劉春林告訴記者,自2019年成立創新工作室以來,該中心積極開展人才梯隊建設,目前培養省級以上技術能手2名,完成專利申報10余項,發表科技論文近百篇,小改小改及創新成果數量不斷上升。
記者從榆能化公司獲悉,為積極開展創新創效工作,該公司技術部每年都要組織優秀科技論文評審,表彰獎勵年度優秀科技論文,目前累獎勵優秀論文34篇。同時,依托裝置生產運行管理及技改技措成果,積極組織申報專利和各類科技成果,截至11月底累計獲授權專利42項,獲獎科技成果16項,獲獎“三新三小”項目5項。這些激勵措施和技術成果,不僅提高了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,也提升了企業的行業影響力。
在集團層面,記者了解到,作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陜西省首批創新型企業,目前集團正在實施“五個一”人才工程,設置科技人才序列,積極打通科研人才成長通道。特別是針對基層技術改造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都有明確的支持政策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集團累計實施技術改造項目37個,涉及石油煉化、管輸、煤油氣綜合化工等多個主體產業;實施青年基金項目55個,集團研究院、省石化院、西北院等青年科技人才集中的單位均得到重點支持。
此外,近年來,集團公司不斷加強創新工作室的創建工作力度,發揮勞模工匠的示范引領和骨干帶頭作用,先后創建省級創新工作室3個、命名集團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11個,并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、廣泛開展“名師帶徒”等活動,為萬眾創新搭建多層次的舞臺和賽道。

“前不久,在延長石油創立115周年活動之際,我們特意舉辦企業創新方法專家講堂,就是為了讓科技工作者深入學習研究相關方法,敢于打破桎梏、與時俱進,不斷提高創新工作質量,為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。”集團科技與信息化管理部部長王軍峰說。